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逆水行舟> 第四十三章 將進酒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十三章 將進酒 (1 / 2)

元日大朝會,又稱元會,自古(漢)以來都是歷代朝廷最為重視的排場之一,這也意味著元會的繁文縟節格外多、格外複雜,而僅僅是元日的確定,一開始就與眾不同。

秦失其鹿,群雄共逐之,漢高祖於十月定秦,便將十月定為歲首,所以漢初的元日,實際上是在十月,而漢廷所定元會禮制,成了歷代元會禮制的基礎。

後漢時將歲首定在正月,元會的禮制愈發完善。

首先是天子大朝受賀,時辰到,鐘聲起,百官二千石以上,上殿稱萬歲。

然後舉觴御坐前。司空奉羹,大司農奉飯,奏食舉樂,百官受賜宴饗,大作樂。

魏文帝受漢禪之後,修洛陽宮室,暫時以許昌為都,許昌宮殿狹小,魏文帝在元日時於城南立觀殿,以青帷為門,設樂饗會。

待得新建宮殿落成,魏國還都洛陽,元會禮制依漢舊事。

晉時,元會的禮制愈發複雜,講究越來越多,排場越來越奢華,畢竟這個時代以石崇與王愷爭豪鬥富聞名,世家門閥出身的權貴們生活奢靡,朝廷的元會排場自然不能寒酸。

但到了永嘉之亂後,在建康的晉國朝廷風雨飄搖,加上江左多虞,元會的排場只能降格,不再有晨賀。

至此,天下南北對峙,各國元會之禮大同小異,無非是排場繁簡有別,而對於宇文氏的周國來說,既然強調復古周禮,那自然要特別講究。

但再講究,流程其實也和晉時差不多,漏未盡十刻,百官齊聚皇宮正門(應門),庭燎起,隨後鐘聲響,宮門開,百官入宮,過露門,直抵太極殿外階下。

漏未盡七刻,百官於太極殿內分列完畢,漏未盡五刻,禮部奏曰:“群臣就位定”。

漏盡,皇帝出、鐘鼓大作,百官皆拜伏,當然,玉階前有一人只是躬身行禮,不需要拜伏,那就是大冢宰、都督中外諸軍事、杞王宇文亮。

杞王宇文亮,匡扶社稷、勞苦功高,受天子殊禮,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可策馬入宮,過應門,於露門下馬。

至於加九錫和假黃鉞之禮,杞王拜謝,堅決不受,上謝表稱,古來受此禮者,多為篡逆之臣。

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本來是天子授予臣子的最高殊榮,漢時的蕭何、霍光就有殊榮,而加九錫、假黃鉞,同樣是天子給予臣子的最高禮遇。

但如今這一套殊禮,已經是權臣篡位的標準步驟,權臣有了這五項特權,接下來要做什麼,大家可都能猜出來了。

不過“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倒還好,畢竟當年天元皇帝崩、故趙王宇文招亦曾受此殊禮,所以不能說受此三項殊禮就是意圖篡位。

否則就是指桑罵槐,說故趙王有篡位之心,連帶著把當今天子都罵了。

杞王不受“加九錫、假黃鉞”,也算是表明心跡,或者說避嫌,當然,杞王的真實想法到底如何,外人不得而知,但大臣們都知道,杞王在朝中的地位,自然是要有別於其他臣子的。

所以元會時,皇帝升御座,百官必須拜伏,唯有杞王可以站著躬身行禮,杞王先行禮,百官才可以拜伏。

眼下,在太極殿內、百官拜伏的場景下,杞王宛若鶴立雞群一般,身影十分突出。

待得皇帝升御座畢,鐘鼓止、百官起,鶴立雞群的杞王,才不再顯得那麼突出。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