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逆水行周筆趣閣> 第六十七章 騰籠換鳥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六十七章 騰籠換鳥 (1 / 3)

張氏塢,是張氏宗族聚集的塢堡,塢外上等田近千頃,塢內聚集著族人、佃農累計逾千戶,還不帶充當護院的莊客,塢堡內庫房裡存放著的糧食,足以支撐塢堡兩年。

而在當地州郡的卷宗記錄裡,張氏宗族戶數不過百餘,擁有的土地剛到百頃,還是以下等地為主,每年繳納的田租、戶調和那些百餘戶的村落相當。

鮮明的對比,讓抵達張氏塢的宇文溫陷入了沉思,他覺得這一定是體制問題。

當然是體制問題,一個戶數超過千戶、良田近千頃的宗族,在官府裡登記的資訊只是“百戶”、“下等地百頃”,而除此之外,張氏宗族裡還有大量的莊客。

這些人多為流民,被張氏收攏,充當部曲、護院、打手,官府卻無法統計其人數有多少,而這些人之中,是不是有江洋大盜、通緝犯一類人物,官府也不得而知。

地方官對張氏的情況是真不知道還是假不知道?

糾結這個問題毫無意義,因為對於天下遍地都有的塢堡就是時代特色,而塢堡內是和官府管轄絕緣的。

塢堡又稱塢壁,古來有之,最初是一種民間防衛性建築,用來防流寇、山賊,待得局勢動盪,富豪士族之家為求自保,也紛紛構築塢堡營壁。

漢末動亂,塢堡成了各地宗族的避風港,而三國歸晉沒多久八王之亂爆發,中原陷入萬劫不復之地,塢堡就成了許多宗族最後的依靠。

亂世到來,有條件的家族紛紛南下江表,是為衣冠南渡,而一般百姓卻無法逃到天遠地遠的江表,於是糾合宗族鄉黨,屯聚塢堡,據險自守,以避戎狄寇盜之難。

數百年戰亂,中原生靈塗炭,只有靠著大小塢堡的庇佑,人們才能在亂世之中活下去,所以,塢堡獨立於官府統治之外自成天地,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北方遍地塢堡,護佑著大大小小家族在五胡十六國中頑強存活下來,對於各國統治者來說,單一塢堡並不是不能攻下來,問題是得不償失。

塢堡主們願意按時交納一定量的糧食、布帛,對統治者來說倒也不錯,於是塢堡就這麼在夾縫中存活下去。

到了北魏時,統治者無力改變現狀,於是和塢堡主們妥協,實行宗主督護制。

所謂宗主督護制,就是朝廷承認塢堡主(宗主)的既有利益,將其利益合法化,承認塢堡主(宗主)對於依附的百姓具有管轄權。

讓宗主們督護百姓,並督促百姓繳納賦稅、承擔徭役,同時宗主們還要維護基層治安,這種做法就是間接讓出基層政權,由宗主們代為效勞。

而大小地主出身的宗主們,自然不會老老實實與官府合作,藏匿戶數、逃避賦稅徭役的情況越來越嚴重。

後來北魏實行“三長制”,廢除宗主督護制,以抑制豪強隱匿戶口和逃避租調徭役,由官府直接控制基層政權組織,但塢堡依舊在,宗主們依舊和官府玩藏匿戶數、偷稅漏稅的把戲。

而在南方,尤其兩淮一帶,因為地處南北交界處的中間地帶,有塢堡做倚仗的宗主們,首鼠兩端,同樣是官府頭痛的人物。

宗主們相互間聯姻、互為奧援,猶如一團亂麻,官府想要梳理卻無頭緒,調兵來攻,費時費力不說,一旦啃不下來,後患無窮。

不僅如此,某些比較有野心的塢堡主,仗著地處水路要道撈偏門,那就是派出部曲假扮水寇、馬匪,攔路搶劫、殺人越貨。

這種塢堡明面上很正常,但實際上就是賊窩,是地方治安的一大毒瘤,然而要想根治卻很麻煩,以千年來官僚們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德性,只要塢堡主不公然鬧事或做得太過分,他們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於是乎,兩淮之地的強宗著姓,憑藉塢堡過著土霸王的生活,對於州郡官員來說,這些地頭蛇不惹事就行了,至於將堡戶納入官府管轄、讓這些塢堡主足額繳納賦稅,那是自討沒趣。

而對於即將對兩淮用兵的宇文溫來說,如何跟各地塢堡主打交道是很頭痛的問題,他沒有那麼多精力和對方周旋,也沒那麼多好處來收買對方。

封官許願,且不說他有沒有那麼大能量讓朝廷同意‘批發官職’,那些地頭蛇們可不會蠢到被一張任命書騙得死心塌地,然後出人出糧壓上身家跟宇文溫去建功立業。

豪強們以家族利益為上,宇文溫何德何能在短期內收復對方人心。

可以預見的是,對於宇文溫的招攬,塢堡主必然陽奉陰違,非敵非友,在宇文氏和尉遲氏之間搖擺不定。

而宇文溫的兵力不算充足,一旦對淮水下游用兵,肯定會把側翼、後方暴露在這些首鼠兩端的塢堡主面前,到時候對方會不會藉機捅他一刀可說不準。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