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陽,幷州州學,某教室裡座無虛席,講臺上,教師正在講一道數學題,不過這數學題的題目有些怪,是一篇墓誌銘:
過路的人啊,這兒埋葬著丟番圖。
請計算下列數字,便可知他一生經過了多少寒暑。
他一生的六分之一是幸福童年,十二分之一是無憂無慮的少年。
再過去七分之一的年景,他建立了幸福的家庭。
五年後兒子出生,不料兒子竟先其父四年而終,只活到父親歲數的一半。
晚年喪子的老人真可憐,在悲痛之中度過了風燭殘年。
請你算一算,丟番圖活了多少歲?
這篇墓誌銘十分有意思,問的是志主(墓主)“丟番圖”的歲數,教師在黑板上用粉筆一邊寫算式一邊說:
“此題,問的是歲數,可設其為未知數某甲,即‘x’,然後列方程。”
“如此,方程等號左邊,是其各階段歲月,累加之後,等於‘x’,也就是方程等號左邊為‘x’...”
“然後,進行計算....”
“算得‘x’=84,也就是說,志主丟番圖的歲數是八十四歲。”
一個完整的方程和計算過程出現在黑板上,學生們認真的看著,卻沒人做筆記。
這道題,校刊上登過,所以大家都很熟悉,教師並不是要教大家如何解這道題,而是要做個引子,引出“丟番圖”其人,及其研究的學問。
“丟番圖何許人也?為極西之地羅馬國的學者,擅長數算,生活年代大概是中原魏晉時期,其名音譯為‘丟番圖’,並非姓‘丟’或‘丟番’,大家不要弄錯了。”
話音剛落,學生們輕輕笑起來,課堂氣氛十分輕鬆,教師喝了杯茶潤喉,繼續說下去。
“大家應該都學過《張丘建算經》,還記得其中的‘百雞題’吧?”
教師說完,看著堂下學生問:“誰來說說,這題目的內容?”
許多人舉手,教師示意最先舉手的學生起來,說一下‘百雞題’。
《張丘建算經》,約成書於一百多年前,共三卷九十三問,涉及包括測量、紡織、交換、納稅、冶煉、土木工程、利息計算等,是一部很有名的算數著作。
其中有一問,為全書最後一問,名為“百雞題”,內容為:
雞翁(公雞)一,直錢五,雞母(母雞)一,直錢三,雞雛(小雞)三,直錢一,百錢買百雞,問雞翁、母、雛各幾何?
這道題,開創了“一問多答”的先例,十分有名。
《張丘建算經》,並未給出這道題的解法,而是給出了答案,所以百餘年來,許多學者研究這道題,給出了不同的解法,而研究“百雞題”的諸多演算法,也被稱為‘百雞術’。
後來,解這道題有了新的方式,那就是“西陽算術”的“列方程”和“解方程”。
其過程,在座學生應該都學過,所以不需要細說。
學生介紹完題目,教師繼續講課:“這‘百雞題’,如今歸為‘不定方程’,大家都應該知道,那麼,羅馬國的學者‘丟番圖’,同樣研究了這個問題,也推匯出不定方程,並且做了詳細研究。”
“現在,請大家將資料翻開,翻到第三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