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國子監食堂,學生們正在用餐,大家三五成群圍在高腳飯桌邊,坐在高腳坐具椅子上,一邊吃飯,一邊議論著最近的新聞。
數日前,報上刊載了一篇文章,文章的標題名為《背影》,說的是一個父親對兒子的關愛之情。
這兩日,很多學生看了這篇文章,藉助文中“我”的眼睛,看到了“父親的背影”,隨後想起自己的父親,不由得鼻子一酸。
國子監的學生,大部分來自外地,他們離開家鄉到京城讀書,除非請假,否則只有寒、暑兩個大假期才能回家,所以大家平日裡住在國子監校舍,和家人很少見面。
每次開學,學生們離開家鄉時,都要和父母拜別,這樣的場面總是讓人心酸,而《背影》這篇文章,用樸實的文字,描述出父親對兒子的舔犢之情,撥動了讀者們(學生們)的心絃。
所以,大家感慨之餘,對於文章作者“忠孝兩難全”的心情有了很大的認同,從而引發新的思考:換做是我,該如何選擇呢?
忠孝兩難全的事情,歷史上多有發生,學生們耳熟能詳的典故,首當漢末三國時期的徐庶。
後漢末年天下大亂,漢室宗親、中山靖王之後劉備劉玄德立志匡扶漢室,有才子徐庶投在帳下,為劉玄德出謀劃策。
但是,奸相曹操揮師南下,鯨吞荊州,兵荒馬亂之際,徐庶之母為曹軍所俘,徐庶不得不向劉玄德辭行,為的是侍奉母親。
忠孝兩難全,大孝子徐庶舍不下寡母,所以在忠和孝之間選擇了孝。
然而,當她母親得知自己兒子為了孝而放棄了忠,大罵兒子是愚孝,隨後自盡,讓徐庶追悔莫及,雖然身在曹營,卻不再給曹操出謀劃策。
這是評書裡的故事,學生們基本上都知道,當然,也知道史書《三國志》裡關於徐庶的記載和評書多有不同。
又有一例,三國歸晉之後,學者李密面對晉武帝司馬炎的徵辟,以侍奉祖母為由婉拒,為此還上《陳情表》。
李密從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寫起,說明自己與祖母相依為命的特殊感情,敘述祖母撫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應該報養祖母的大義。
在這《陳情表》中,李密除了感謝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傾訴自己不能從命的苦衷,辭意懇切,真情流露,語言簡潔,委婉暢達。
相傳晉武帝看了此表後很受感動,特賞賜給李密奴婢,並命郡縣按時給其祖母供養。
《陳情表》流傳至今,國子監的學生們都讀過,所以知道這就是忠孝兩難全的例子。
當然,也有人認為,李密作為蜀漢遺臣,心向漢室,不願為晉臣,是為忠,而晉武帝看出這位心向故國,才不斷遣使催促其入朝為官。
李密不願出仕,加上祖母生病,便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卻又不從大道理講起,而是委婉陳辭,動之以情,恰到好處地解訣了“不從皇命”的難題。
這樣的行為,實際上是忠孝兩全(忠指的是對蜀漢的忠)。
又有南朝蕭齊高士庾黔婁,任孱陵縣令,赴任不滿十天,忽覺心驚流汗,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
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兩日,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婁於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裡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幾天後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並守制三年。
這也是忠孝兩難之際,兒子選擇孝的例子。
然而現在,學生們透過關注時事,發現又有新的問題擺在面前,那就是諸如《背影》一文作者那樣的“鐵路工程師”,面臨忠孝兩難全的時候,該選擇孝還是忠?
鐵路、火車,以及兩者結合在一起的鐵路運輸,可以說是國之神器,為天子及朝廷倚仗,維持鐵路運輸、修建鐵路、駕馭火車的技術人員們,可以說是在向天子盡忠,如同衝鋒陷陣的將士那樣。
這些技術人員、“工程師”,因為工作關係,必然不能長留家鄉孝敬父母,那麼他們可以為了孝而放棄忠麼?
好像不行,因為鐵路運輸需要大量的人參與其中,而相關的工作,並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做的,需要具備大量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