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西下,曠野裡,涼棚下,身著官服的房玄齡和幾名便裝男子坐在長凳上聊天,各自手裡還拿著資料,邊看邊交談,草棚周圍點起了幾盤蚊香,嫋嫋白煙中夾雜著淡淡清香。
這種以除蟲菊為原料製作的新式蚊香,驅蚊效果很好,味道也不難聞,所以推廣起來很快,隨著各地的除蟲菊種植範圍迅速擴大,市面上銷售的新式蚊香也越來越多。
房玄齡對這種新式蚊香很熟悉,因為長安城裡的官宦人家,大多用上了新式蚊香,在夏秋之際蚊蟲肆虐的時候,有了蚊香“鎮宅”,蚊蟲都不敢近身。
現在,在這草木叢生的曠野裡,臨近黃昏就會有許多蚊蟲飛舞,能咬得人渾身是包,卻因為點起了蚊香,所以涼棚內外近三十餘人都悠然自得。
天色漸暗,大家待在曠野裡不回去,當然不是要等著夜觀天象,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西方,那裡,是實驗鐵路一端“消失”的方向。
不久之後,就會有一列“火車”沿著鐵路呼嘯而來。
所謂“火車”,就是以蒸汽動力驅動的車輛,因為行走時,其上蒸汽鍋爐煙囪冒火噴煙,故而得名“火車”。
房玄齡奉太子之命到夏口公幹,任務之一,就是確認火車的研製進度如何。
蒸汽機械很複雜,房玄齡之前當然不懂蒸汽機技術,但既然身為太子的佐官,而太子如今負責火車的研製工作,他就必須現學。
靠著大半年的熬夜看書,房玄齡大概瞭解了火車的技術原理和如今面臨的技術難題,現在,他在這裡,就要親眼看看使用最新技術改進後的實驗火車,能在這實驗鐵路上達到什麼樣的速度。
他們所處位置,在夏口城南郊,這裡有一條圓形鐵路,周長四十里,為實驗性質的鐵路。
這道周長為四十里的“鐵圈”內,是官府管制的“實驗基地”,外圍有士兵把守、巡邏,閒雜人等未盡許可不得入內。
“實驗基地”裡宛若小城鎮,有工場、宿舍區,住著許多技術人員及相關工作人員。
又有數條鐵路,和“外圈”鐵路連成一個體系,同時有數個技術攻關小組在這些鐵路上進行“火車”的研製工作。
在實驗基地外圍的圓形實驗鐵路上,經常有“火車”行駛,從實驗鐵路建成到現在,已經過了二十餘年,在軌道上行走的火車,也換了許多。
以蒸汽動力驅動的火輪船,如今航行在江河湖海里,然而同期“誕生”的火車,卻依舊被困在這條實驗鐵路,宛若一個蹣跚學步的幼童,艱難的挪動腳步。
看著外面的花花世界,心中憧憬,卻無法邁開步伐走出去。
天色漸暗,有技術員點起電石燈,掛在涼棚下,房玄齡藉助燈光,翻看著手中資料。
這本資料配有插圖,記錄了火車的研製過程,房玄齡看過許多次,可以說十分熟悉。
當天子尚在潛邸時,技術人員們就在研究火車、火輪船,這兩種蒸汽機裝置,一個在陸上走,一個在水中跑,但火輪船的研製進度要遠遠領先於火車。
問題在哪裡?
在於若想要蒸汽機有足夠的動力,就得有足夠的蒸汽,這就意味著蒸汽鍋爐要大。
然而,鍋爐的尺寸不可能無限制增加,因為鍋爐本身有自重(包括鍋爐水和燃煤),若鍋爐自重增加量超過動力的增加量,火車即便能動,也只能慢慢“走”,很難“跑”起來。
重量和動力的矛盾,就如懵懂學徒揉麵團般,面多加水、水多加面,控制不好的後果,就是麵糰越來越大,卻始終成不了形。
對於船隻來說,因為船身足夠寬敞,所以對蒸汽鍋爐及蒸汽機的尺寸限制相對較小,船用蒸汽鍋爐和蒸汽機可以做得大些,動力自然就上去了。
但火車就不行,因為車身尺寸受限的緣故,對於蒸汽鍋爐和蒸汽機(汽缸)的尺寸、重量有嚴格限制。
與此同時,蒸汽機運轉起來時會產生振動,若無有效的減震結構或者避震、減震裝置,來緩解整套動力系統持續不斷產生的振動,那麼無論是船身還是車身都會受不了。
要麼結構變形,要麼船身/車身開裂或散架。
然而,船舶因為船身夠大,容得下減震結構或者裝置,可以大幅緩解振動問題;火車受限於尺寸,留給減震裝置的空間有限,由此帶來一系列新問題。
高效、耐用的減震裝置無法“上車”,就只能靠加強車身結構強度來硬扛,然而要加強車身結構,就會導致車身重量大幅增加。
與此同時,火車若“跑”起來,對於車輪、車軸的耐用度也提出了嚴格要求,若是將木製車輪、車軸換成鐵製車輪、車軸,重量蹭蹭蹭就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