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化及病重,看來是不行了,朕要讓其風光大葬,還要厚待其妻兒,賞賜良田、奴婢、牲口,你有何看法?”
“陛下,此事理所當然,微臣覺得十分妥當。”
“沒什麼補充?”
“微臣沒有補充。”
“當真?”
“當真。”
“吶,你....”
“陛下請看這邊....”
宇文溫的話被楊濟打斷,卻無任何不悅之色,按著楊濟所指方向,看著眼前亮堂堂的“主聖壇”。
主聖壇,是教堂裡的重要位置,其上後側有透光窗,上面有透光穹頂,所以室外的光線全都投射在主聖壇上,和教堂裡陰暗的位置一比,顯得十分神聖。
然後成婚的新人,站在聖壇前,在牧師的主持下,開始經典流程:某某先生,你願意娶某某女士為妻麼?
宇文溫收回思緒,看著眼前的聖壇。
或者說教學黑板放置處。
這座新建的磚砌建築,為磚石結構,用了拱券承重結構,雖然外表看起來像教堂,還是經典的哥特風格教堂,但實際上是軍校的新教室。
學員們在這裡上課,即便坐在最後一排,也能很清楚的看清聖壇...教學黑板上的字跡。
與此同時,教員在講臺講課,聲音也能夠清楚傳到最後一排,這都是巧妙的室內設計使得講話聲沒有迴音,又能清晰傳到每一個角落。
至於這教室外表為何有尖尖的塔狀物,以至於容易遭雷劈,宇文溫的解釋是“宛若刀矛聳立”,畢竟軍校建築帶著殺氣沒什麼不對勁。
現在,宇文溫對新教室很滿意,尤其這教學黑板所處位置,正好有陽光投下,乍一看去,彷彿聖光降臨,要是有位寶相莊嚴的高僧盤腿坐在這地方....
大概會有無數信徒焚香、虔誠禱告吧。
宇文溫如是想,新教室完工,他前來視察,兼職承擔教室設計師的楊濟,按照他繪製的草圖,完美實現了設想中的光影效果。
而這個風格奇特的教室只是開始,以後,會有越來越多的磚砌建築出現在長安城裡。
這樣的建築不需要什麼百年樹木來做承重柱或者承重結構,建築材料中磚石的比例很高,一來防火效能不錯,二來經久耐用,不需要隔一段時間就檢查是否有木料被蟲蛀。
也不需要時不時更換一些腐朽的木料。
說白了,這種建築風格,根本就不是中原的傳統建築風格,可以說是現代水泥磚石建築在這個時代的“山寨版”,也可以說是“西洋風”,或者“西陽風”。
宇文溫在西陽的日子裡,進行過許多嘗試,其中之一就包括建築學的發展,推廣由磚、石加水泥修砌的磚石建築,儘可能減少對木材的過度依賴。
這樣的摸索持續了二十多年,如今開花結果,不僅黃州及周邊地區有了許多磚石結構建築,現在長安城裡也開始多起來。
尤其是三省官署,在宇文溫的堅持下,三省官署傳統的木質建築,漸漸被磚石結構建築取代,而新起的建築都是三層,極大增加了辦公場所面積。
承重橫樑全都是磚石拱券,樓板堅固,不會出現樓上的人走來走去踩得樓板“咯吱咯吱”響的情況,更不會因為樓上的人一跺腳,樓板就往下掉灰塵。
當然,考慮到三省及六部長官大多是“中老年人”,上下樓有些不便,“高官辦公室”都是平房。
因為有了黃州積累的二十多年磚石建築經驗,加上改良的水泥,以及蒸汽起重機等新式機械,所以修建起來的官署堅固耐用。|
這些官署建築兼顧了採光、通風,冬天保暖效果也還行,樓板堅固,在裡面辦公的官吏,不用擔心哪天房子會垮塌,冬天有“暖氣”,夏天...“空調”就算了,成本太高。
宇文溫在教室裡轉了幾圈,又轉到“聖壇”前,抬頭看著上方投射下來的光柱,忽然問:“如何,有無興趣為朕設計磚石修砌的宮殿?”
此刻,他身邊就只有楊濟一人,所以提問物件不言而喻。
這種火坑楊濟可不敢跳,雖然他在黃州時,親身經歷了磚石結構建築行業的發展,卻覺得這種建築結構有侷限,聽得天子發問,趕緊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