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逆水行周小說> 第三百五十章 對韭當割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百五十章 對韭當割 (1 / 2)

御苑,小戲臺上正在表演戲劇,劇情進入關鍵階段,後宮妃主們看得入神,剛走到門口的宇文溫,見著如此情形,直接“擦門而過”,轉到另一邊的小涼亭去了。

時值深秋,天氣涼爽,所以坐在涼亭下的宇文溫感受著秋風到也愜意,乾坐著有些無聊,便開始琢磨事情。

方才和楊濟一番交談,提起棉布,宇文溫當然不是閒來無事這麼問,隨著棉花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棉布取代麻布,已成必然趨勢。

雖然棉布、麻布各有優點,但總體而言,棉布吸汗、柔軟、適應性更好,必然勝過麻布。

再過得十來二十年,周國境內棉種植全面取代麻種植,將會成為現實。

而按照歷史的軌跡,棉布取代麻布,成為尋常百姓使用的布料,要到元明之際。

歷史的程序提前了將近六七百年,不是宇文溫多有能耐,而是他改變了“傳統觀念”而已。

在這個時代,棉花被稱為“吉貝”,棉布被稱為“吉貝布”,域外番邦時有進貢,所以中原朝廷,對這種布料不能說很陌生。

卻將其當做域外特產,從未想過要在國內推廣種植棉花,然後推廣棉紡織。

吉貝(棉花),只是花園裡的一種觀賞花而已。

麻紡織,已經在中原存在了數千年,大家潛意識裡都認為布就是麻紡織而成的布,正如吃飯要用筷子一樣,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官府向百姓徵稅,收的都是實物稅,包括田租(糧食)、布帛(絲綢、麻布)或者絲(生絲)麻(麻纖維),自古以來都是如此,沒有誰想過把形如觀賞植物的吉貝(棉花)當做稅來徵收。

因為沒有用。

直到宋元之際,有黃道婆流落崖州(海南),從當地人那裡學來了棉紡織技術,還有相關的紡織裝置,才將成熟的棉紡織技術帶入中原。

到了明初,朝廷開始大規模強制種植棉花,棉布全面取代麻布才成為事實。

問題的關鍵,就在於棉紡織對於中原而言是舶來品,還是民間自發引進的先進紡織技術,歷代朝廷並沒有想過主動引進,隨即便在南北朝時期就知道吉貝布,但中原的棉種植、紡織發展很緩慢。

而現在,宇文溫只是補上了這一環節。

朝廷主導“技術引進”,那麼棉紡織的推廣自然要比民間自發引進快很多,而眼下的棉紡織技術,來源也確實和“歷史上”一樣,源自瓊州(海南)。

而瓊州本地的棉種植、棉紡織技術,當然也是舶來品,是海外番商帶來的,其最終源頭,來自天竺。

棉花的原產地之一就是天竺(印度),那麼棉紡織、棉印染技術,在這個時代自然是天竺最強,宇文溫本人當然不知道相關技術,所以中原棉業能有如此快速的發展,當然是靠“技術引進”。

以已經很成熟的水力紡織(麻紡織)技術為基礎,組織技術人員攻關,加以改進,使得棉的水力紡織得以實現,於是,紡織業的“無縫連線”成功,棉布的時代即將到來。

聽起來很容易,數百字就能概括,但宇文溫為了實現這個“小目標”,花了二十年。

人生能有幾個二十年?

歷朝歷代,那麼多皇帝,又有幾個皇帝在位時間超過二十年?對於皇帝們來說,有空做什麼不好,閒得無聊引進技術發展棉紡織業?

種棉花還不煉仙丹,不說長生不老,多活幾年不更好,棉布做得到麼?

從宇文溫南征嶺南開始到現在,過了二十年,無數人為此嘔心瀝血,才有瞭如今的成就,不是他隨便動動嘴就有的。

宮女端來小食、美酒,宇文溫在涼亭裡自飲自酌起來,這種情況下,應該吟詩助興,詩有現成的,那就是: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魏武帝曹操的《短歌行》,開頭幾句用在此時再合適不過,宇文溫喃喃著“對酒當歌”,琢磨起當前局勢。

對韭當割,韭菜們,我的刀磨好了,收割的季節到了!

宇文溫所說的“割韭菜”,實際上源於後世股市用語,莊家是收割者,那麼散戶就是割一茬長一茬的韭菜。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