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州,州治味城,南寧州總管陳五弟正在城頭巡視防務,煥然一新的味城,如今居住著大量官員、將士及百姓,又是南寧州總管府治所,安全不容有失。
對此,陳五弟謹記在心,不敢有絲毫懈怠。
看著城外一片片良田,看著遠處一個個堡寨,又看看城內熱鬧的景象,他只覺責任很重。
官軍打贏了戰爭,但不代表著就能穩贏另一場戰爭,朝廷要想實控南中,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
作為天子潛邸時的元從,虎林軍的創軍元老,陳五弟不僅有帶兵經驗,也當過刺史,有著治理地方的豐富經驗,所以他知道治軍和治民是不一樣的。
南寧州,為南中要地,大姓爨氏以此起家,盤踞數百年,根深蒂固,雖然首領爨翫等人兵敗被俘,爨氏實力大衰,但當地百姓依舊不會心向朝廷。
對於這些百姓來說,爨氏才是他們的“天”,而遙遠的長安朝廷很陌生。
朝廷是什麼?能吃麼?
中原紛亂數百年,南中隨後逐漸與中原隔絕,對於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百姓來說,爨氏才是正統,雖然一時受挫,但遲早要捲土重來。
那麼之前和所謂長安朝廷合作的人,屆時必然受到清算。
種種原因,使得“朝廷”二字,在南寧州沒有什麼吸引力,而作為爨氏故地,南寧州居住著大量“爨人”(受爨氏統治的各部百姓),人數眾多,隨時都有爆發大規模叛亂的可能。
陳五弟作為總管,知道南中現狀不容樂觀,看似平靜的局勢,實際上到處都是隱患。
朝廷不可能在南中駐紮太多的兵馬,首先是糧草供應不起,其次是容易激發兵變,因為南中氣候異於中原,而即便是蜀地百姓,提到南中大多聞之色變。
人們視入南中的五尺道為畏途,百姓如此,士兵們也是如此。
在這種情況下,讓大量外地士兵常駐南中,必然會導致軍心不穩,這是人之常情,光說什麼“忠君”、“大義”根本就無法穩定軍心。
困難是有的,還不小,但天子的決心也不小,並給出瞭解決方案。
那就是以適量精兵鎮守要地,輔以火炮,保證城池及城中官民的安全,確保幾處要地以及交通要衝牢牢控制在官軍手中,以之作為朝廷對南中地區佈局的立足點。
火炮,是一種威力巨大的兵器,陳五弟見識過這玩意的威力,血肉之軀根本就擋不住,而裝備火炮的稜形要塞,只要火藥還夠,根本就不怕蟻附攻城。
這種兵器,尚未正式推廣,軍中罕有,首先用於防禦突厥,其次就是投入南中,以作防守利器,由此可見天子的決心有多大。
朱提、味城、昆明,城防已經過強化,城牆高聳,外有稜形堡壘護城,又有火炮護壘,固若金湯。
此時,陳五弟巡視的就是城西炮壘,這座炮壘裝備大小火炮十八門,發射的炮彈和散彈,可以輕易撕裂楯車、衝車等攻城戰具。
味城外圍有屯田堡寨十餘座,扼守要道、保護各處新開墾梯田,這些堡寨均裝備有發射散彈的小型火炮,真有敵軍想要進犯,光是啃這些堡寨都會把牙齒啃崩。
更別說味城外圍還有炮壘環繞,加上壕溝、護城河,以及城內充足的糧草、火藥儲備,孤軍守上一年,不成問題。
而昆明、朱提還有驛道沿途的幾個重要堡壘亦是如此,靠著火炮防禦、扼守要道,可以有效彌補兵力不足的弱點。
有了實力超強的軍隊,可以有效震懾各地大姓、夷帥,如此才能讓當地百姓對“朝廷”有信心。
朝廷為了運送這些火炮,可是花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比起派遣千軍萬馬駐紮南中,靠火炮加強防守能省下許多錢糧。
防守方面沒問題,但駐軍總不能困守據點,任由城外變成叛軍橫行之地,然而主動出擊的話,很容易有損失,一旦中計遇伏,更是不妙。
所以,朝廷想要控制南中,光有守據點的守軍是不行的,還得有“野戰軍”來維持秩序,然而朝廷不需要徵兵,只需要發放“捕奴許可”就行。
想到這裡,陳五弟有些感慨。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讓豪強大戶出人平定叛亂,難上加難,可若是讓這些豪強捕奴販賣,有了鉅額利潤,那積極性蹭蹭蹭就上來了。
從黃州時起發展出來的“套路”,用起來果然犀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