湓口城西門,增援尋陽寨的陳軍魚貫而出,因為下了一夜秋雨的緣故,地面泥濘溼滑導致戰馬極易摔倒,所以這些士兵大都是徒步前進。
江南雨水多,夏秋季節下雨時,大家喜歡穿木屐,但行軍打仗穿木屐十分不便,所以士兵們腳上穿著草鞋,至於靴子,他們穿不起。
穿著草鞋走在泥地裡,感覺自然好不到哪裡去,陳軍士兵們一腳深一腳淺的行軍,看著前方已經冒起濃煙的尋陽寨,握著武器的手不由得溼滑起來。
那是手心在出汗,大家原以為下雨天周軍會消停,結果竟然冒雨攻打尋陽寨,這下好了,大家一起在雨中作戰,連跑步都跌跌撞撞的,仗還怎麼打?
雨天弓受潮威力大減,強行開弓射不了幾箭就發軟,打到後面就得靠白刃戰決勝,就算官軍打贏了而自己也活下來,淋了一天的雨會不會得病?
平日裡伙食就差,若是生了病,搞不好熬上十天半月還是熬不過去,什麼苦都受過了卻兩腿一蹬完蛋,那還不如在戰場上被人一刀劈死,反倒痛快許多。
“周兵!是周兵登陸了!”
隨著一聲驚叫,許多人看向前方江邊,只見數艘周軍戰船已經靠岸,有許多周兵手持武器穿過灘塗跑上岸來,看樣子是要攔截他們,阻斷尋陽寨的援兵。
有士兵的第一反應就是想調頭逃跑,但上岸周兵的數量看上去沒自己多,加上領兵將領的部曲在一旁虎視眈眈,他們便喊叫起來,一是相互鼓氣,二是自己給自己壯膽。
就如同夜過墳地吹口哨壯膽一般,喊聲都有些變調了。
王三握緊了手中的藤牌和短矛,這是他的武器和防具,藤牌用來遮擋箭矢,而短矛則是用來殺敵,不止一根,加上身後背的總共是三根。
每根短矛長約二尺,矛杆為竹子所制,鑲嵌著鐵矛頭,奮力投擲可飛出將近三十步,所以這種短矛又叫做‘飛矛’。
被飛矛投中的人不死也殘,當然前提是己方能投得中,而王三對自己投擲飛矛的準頭很有信心,因為他小時候在山裡生活過。
大山裡的蠻獠,有許多人擅長使用飛矛捕獵、殺敵,他們用的飛矛很簡陋,甚至沒有鐵質矛頭,不過是一根削尖的竹竿罷了,但投中獵物一樣很有殺傷力。
弓箭當然更好用,但雨天時用弓箭不方便,而簡陋到不需要鐵的飛矛,是窮苦山民的最好武器,王三在山裡生活,自然就學會了一手絕學。
南朝官軍裡一直配備有飛矛,為的是在潮溼天氣裡作戰使用,擅使飛矛計程車兵也不少,王三是其中佼佼者,能在一手拿著藤牌的情況下,三十步內三投三中。
此次周軍雨天來犯,出擊的陳軍裡自然包括擅使飛矛的投矛手,王三便是其一,決定憑著身上揹著的三根飛矛殺敵立功。
之所以每名士兵只有三根飛矛,是因為這玩意分量不輕,帶多了行軍時吃不消,而且每投擲一根飛矛消耗的臂力很大,作戰時為了保留體力肉搏,每人臨戰投擲三根飛矛是最佳選擇。
三根飛矛,都刻上了使用者自己的記號,到了事後打掃戰場時,依著飛矛上的記號來確定戰功的歸屬,王三對自己的技藝很有信心,他覺得三貫錢是拿定了。
每顆周兵的人頭,官軍懸賞一貫錢,這是今早剛宣佈的決定,這抵得上每個士兵至少七個月月的軍餉,所以許多人都動心了。
若是砍了周將的人頭其獎賞更高,田地就有希望了,周將的級別越高,獎賞就越多,如果老天爺保佑,砍下了獨腳銅人的狗頭,那就能封侯!
王三不敢奢望立下如此大功,他作為投矛手,只需要投擲飛矛殺敵即可,不需要搶人頭,事後將軍們自會根據屍體上的飛矛來記功,自己三發三中絕對沒問題,所以賞錢是拿定了!
可得買上幾斤肉回去,讓一家老小開開葷!
“注意,周兵來了,投矛手上前!”
叫喊聲將王三從浮想聯翩中拉回現實,跟著其他投矛手跑上前,見著對方距離自己還有大概五十步距離,握著飛矛開始準備投擲。
五十步距離,若換在平日雙方弓箭手早就對射了,可如今天氣潮溼又下著雨,弓箭的威力大減,所以正是飛矛一顯身手的好時機。
飛矛的投擲距離不遠,一般投矛手的殺傷距離在三十步左右,再遠的話準頭不好把握,需要更重的飛矛,投擲所消耗的力氣就跟多。
想到這裡,王三有些期待:我倒要看看,你們的飛矛有沒有我準!
周軍敢在雨天用兵,想來軍中也有投矛手,對方肯定也等著接近到三十步距離後投擲飛矛,到時候,就有好戲看了!
雙方距離正在接近,地面泥濘溼滑,與跌跌撞撞前行的陳兵略有不同,同樣在泥濘裡前行的周兵明顯穩健許多。
莫非是精兵?
這樣的念頭在王三腦海裡一閃而過,他沒有多想,而是把注意力都放在右手握著的飛矛上,左手握著藤牌護著身體,全身蓄力準備投擲。
四十步,再近一些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