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陽王府東坊幕府駐地,長史李綱正在檢視賬目,西陽王府因為有衛隊,而侍衛需要裝備鎧甲、武器,這都得從軍器監領取,所以他看的就是相關賬目。
這個世道,世家大族、門閥權貴豢養部曲私兵司空見慣,不要說到外地赴任州郡官都帶著一撥部曲,就是在京城裡的宅邸,上千的武裝護院都是家常便飯。
各朝各代的朝廷明面上說要限制部曲私兵,可實際上很難做到,因為權貴們個個都養著部曲私兵,那個皇帝敢犯眾怒?
更別說周國的權貴大多以軍功起家,經常要帶著部曲上陣殺敵,外放州郡也帶著部曲防身,任滿回京那麼部曲自然也跟著回來,所以平日裡養著私兵又有何不可?
有了部曲私兵,自然是要配鎧甲、武器,這就涉及到了鐵器,當然明面上朝廷對私自打造兵器、鎧甲管的很嚴,但實際上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李綱知道這種情況,但他覺得自己身為王府長史,就有匡正藩王言行的職責,既然朝廷有制度,那麼他就得讓西陽王宇文溫執行。
西陽王府的衛隊有一千員額,那麼鎧甲、兵器就得按照一千人的數量來配置,多了不行,少了也不合適,這些裝備都得從軍器監領,往來賬目要分明。
鎧甲、兜鍪,佩刀、盾牌、長矛、羽箭、弓,還有服裝、旗幟、鼓角等,李綱細細看了下去,發現賬目清楚,沒有擔心之中數目不清的問題。
軍器監的賬目,他之前已經派吏員核對,如今再和王府的賬目比較,完全對得上,至少看上去王府衛隊開支走的都是正當途徑。
按照常見的情況,賬上領一千鎧甲,實際領的卻是一千多兩三百,也就是私自裝備自己的部曲私兵,這種事情大家已經是心照不宣,而宇文溫倒是“老實”。
光看賬目還不行,李綱之前已經親自看過衛隊庫房,鎧甲甲葉嶄新,皮條彈性十足,看上去確實是新制作的,還有製作工匠的名諱和日期。
隨機抽查了一些羽箭和弓,也都是新制作的。
李綱不是讀書讀傻的書呆子,知道即便宇文溫真的多領鎧甲、兵器擴大衛隊規模,也沒有誰會把他如何,畢竟那五千虎林軍,實際上就是宇文溫的私兵。
但事情傳出去就太難聽了,作為藩王,身份十分敏感,世家大族養部曲私兵是為了守衛家族,你一個藩王偷偷擴大衛隊規模,是想幹什麼?
宇文溫招募的虎林軍,一如其他將領組織的募兵,其實也沒什麼奇怪的,但是若要出入各處要道關隘,這隻軍隊未經允許就不能透過,可王府衛隊就行。
王府衛隊,自然是跟著藩王行動,一如隨行的家僕,郎主去哪裡就跟去哪裡,沒有向夏官司馬府報備的必要,更無須夏官司馬府許可才能行動。
不光是各路關隘,就是進出京城或在城裡行動,都不會受夏官司馬府太多限制。
例如宇文溫若奉詔進京,他可以帶著全部衛隊共一千人一路北上,穿州過郡不需要提前報備夏官司馬府,可若是要帶著虎林軍就不能如此隨意。
到了京城,衛隊可以跟著宇文溫直接入城,駐紮在宇文溫下榻處,而虎林軍即便能來到京城外,想入城就沒那麼簡單了。
所以到了藩王這一級別,衛隊的編制十分敏感。
雖然宇文溫如今是外官而不是在京城,但身為藩王,本身就得注意不要留下把柄被人彈劾,李綱一開始擔心這位會肆無忌憚擴充衛隊,被別有用心之人拿到把柄發難。
不過經核實,這位真的很“老實”,李綱不由得一陣唏噓。
當年,他還是齊王宇文憲的王府參軍事,這位齊王的小心謹慎讓人印象深刻。
宇文憲和皇兄宇文邕從小一起長大,後來又協助宇文邕誅殺權臣宇文護,清除晉王黨羽,輔佐宇文邕將皇權重新掌握在手中。
宇文憲文武全才,無論是衝鋒陷陣還是治理州郡都是成績斐然,年僅十六歲便獨自鎮守蜀地,安撫治理井井有條,訴訟集於一身而不見疲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