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當時的情況和現在的情況能一樣嗎?
哪怕不說身處高位之後再次跌落的失落感,就只說實際。
以前的朝廷,派出來的兵卒,基本上都是以人數取勝,實際精銳的戰鬥力和他們的老營也差不多。
就算是手底下的流民們被衝散了,但是實際上他們的實力是沒有什麼損傷的。
帶兵的人以及精銳老營一跑,換個地方再拉起一批人,照樣是浩浩蕩蕩的大軍。
但是現在這支新軍,能和之前那些隊伍一樣嗎?
之前朝廷派來的軍隊那都是來刷戰功的,但是這新軍分明就是來滅絕他們的啊!
以前的那些軍隊,一時打不過,他們也都認為找機會或者人數聚多一點就能打得過,但是現在的這新軍將士,說實在的,都已經打得他們不少人膽寒了!
整體確定了繼續撤退的方針之後,闖軍很快就執行了起來。
相當一部分能夠逃掉的闖軍都迅速被帶隊撤離,餘下的部分闖軍,一些看不清楚情況的,選擇了負隅頑抗,而另外一些則走投無路之下直接投降。
負隅頑抗的這些自然不用多說,選擇投降的那些闖軍中,普通的將士自然無礙,但是中高層乃至於底層的軍官卻都被清洗了。
這一方面是為了將那些渣滓去除,另一方面,其實也是在給自己這邊立了功勞的將士們騰位置。
只有空出來位置了,那些立功的將士才能有地方提拔不是?
於是,闖軍兵敗如山倒,一路撤退,將整個原本所謂的大順天下,全都拱手讓了出來。
而他們所做的抵抗,除了最開始在黃河沿岸退守之後有過一小段之外,剩下的抵抗便全部發生在一支支隊伍被新軍圍攻俘虜的時候了。
經過這樣一波大補,新軍將士的數量自然也是猛烈增長,以至於遠遠超過了當前掃平南方所需要的兵員數量。
於是,之前調集人手,導致新大明境內新軍將士過少的情況,立刻就變成了大量立功的新軍將士湧入。
如此一來,崇禎所需要的預備官員數量,也就一下子躍升到了過飽和的程度。
在篩選出其中會識字,可以直接開始培養的人才之後,崇禎將受傷以及立下更大功勞的一批將士留在了當前新政所管轄的範疇內,然後將多餘的人手支援到了北方。
是的,北方。
不要忘了,最早為新大明開疆拓土的,是北方的徐允禎徐將軍。
在將滿清的軍隊全部趕走之後,新軍將士就在徐允禎徐將軍的帶領之下,殺入了被滿清侵佔的那片關外土地。
儘管因為兵力數量以及需要不斷分兵照顧漢人百姓以及收攏城池,導致他這支隊伍佔領土地的速度不夠快,但是新軍將士加上徐達將軍英魂洗禮的將領在這擺著,至少不斷讓新大明的地盤變大還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並且軍事實力上來說,滿清的軍隊肯定是要比李自成的軍隊更加強大,但是,李自成的隊伍,實際上基本都是由流民組成,這樣一來,就算是殺散了他的軍隊,哪怕是將李自成的闖軍全部擊潰,李自成也能憑藉著豐富的經驗,很快再次拉起一支差不多的隊伍。
所以,只要有流民在,而且李自成等闖軍將領能夠跑的掉,其實他們是無所謂普通闖軍的損耗的。
但是,清軍卻完全不同。
在還未建立國家之前,滿清也就是女真韃子,完全都是靠著本族的人手來作戰,也正是靠著他們居於偏遠環境惡劣的地帶,鍛煉出的作戰能力,所以這些女真韃子的作戰能力比起早已經腐朽的明軍更加強大。
於是,女真也就憑藉著他們的族人,一點點擴大疆土,一點點擁有了現在這樣大的土地。
但是,歸根到底,所謂滿清的主力,其實一直都會他們的族人隊伍。
所謂的蒙古八旗以及漢人八旗,那都是附帶附屬的。
滿清一路大勝的時候,這兩支隊伍當然是依附在滿族八旗的身上,為其作戰,一同殺敵。
但是,一旦他們自己的族人,能夠作戰的族人損傷嚴重,那麼,情況就會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