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她這是尊重我們,知道我們都懂。再說她哪怕什麼都不說,只是往那一站,就很美……就感覺很有道理啊。
“其次,請不要用老眼光來看待新技術。這款支架在多方面突破了既有的技術難關,擁有強大的效能。”
“它既保持了球擴支架的抗壓性,又同時具有不亞於自膨支架的回覆性。”
“至於實際的臨床效果,有待於大規模臨床試驗的驗證。”
“但我們對結果有充足的信心。”
美奧診所的臨床試驗主要在心內展開,其他科室未曾參與。
而心內對回覆性沒有要求,所以關注這一點的醫生不多。
聽林思涵說得如此肯定,醫生們大感振奮。
如果她沒說謊的話,那這款支架可真是太優秀了。
“穿支動脈閉塞的問題,自膨支架是利用微導絲解決,而我們這款支架的解決方式更先進,效果更好。”
“具體方式,我想也不用多說了,之前說過這麼多,大家都已經很清楚。”
眾人再次暗暗點頭。
顱內穿支動脈閉塞,類似於EVAR時的分支血管堵塞,只不過穿支動脈更細小一點罷了。
這個問題卻正是新型支架的優勢所在,它的現場列印技術確實更先進,更有效。
“另外,如果是細小到了DSA都無法辨認的穿支動脈,就連自膨支架都無法解決。”
DSA都無法辨認,醫生自然也就看不見。
看不見,就無法針對性地採取措施。這種情況下,要麼碰運氣,要麼乾脆放棄治療——
事實上,當今顱內介入的適應範圍很窄,由於多種原因,支架根本到不了遠端血管,只能放棄。
聽林思涵說到這個級別的血管,眾人不由坐正了幾分,期待地看著臺上。
這口氣,難道你們竟然連這個問題都解決了?
那可是里程碑式的事件,足以載入神外史冊。
林思涵略微停頓了一下,她想起王磊上次透露的訊息:下一代支架,將是生物支架,效能將取得本質性的突破。
屆時,微細結構的介入、柔順性……當今一切難題,都將獲得革命性的解決方式。
王老師,真是一個寶藏男人啊。
不過這是僅限於團隊成員知道的秘密,林思涵定了定神,把生物支架的訊息關回腦海深處,繼續陳述現在的這款支架:
“而我們的新型支架,在現場列印時,可以採取擴大網孔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
“我們的支架材質優越,網孔開大後,照樣不影響它的支撐能力。”
“理論基礎大家也都知道:只要支架網絲堵塞穿支動脈不超50%,就不會發生閉塞。”
支架不是實心的,而是鏤空的,如果網孔夠大,當然不會堵塞分支血管。
但網孔大了,支撐性自然就會下降,敢於以大網孔來解決穿支動脈閉塞,對材質的自信可見一斑。
這份自信,讓眾人對新型支架的期待更加濃郁。
“柔順性的問題,其實大家都忽略了我們的藥物塗層。”
“這種塗層具備多種優異效能,比如透過性,比當今任何一款親水導絲……”
隨著林思涵娓娓道來,新型支架的多種優勢越發深入人心,就連雅各布都產生了動搖:我特麼的這是幹啥呢?這麼好的支架用就行了,為什麼要拿垃圾出來跟它打擂臺?